2025-03-01 19:51:49來源:云酒说 閱讀量:83
3月1日,在二月二龍抬頭這個喜慶、朝氣蓬勃的日子里,由河東區文化和旅游局指導,河東區大直沽街道辦事處支持,天津市直沽釀酒廠主辦的“叫響河海津韻 抒寫直沽情懷”直沽酒文化體驗館啟動儀式在天津市直沽釀酒廠舉行。來自河東區委、區政府、區委統戰部,區商務局、區文旅局、區市場監管局、區教育局,古文化街管委會以及相關街道的負責人,還有本市文化界專家學者出席了啟動儀式。
?
據元代《接運海糧官去思碑》記載:“直沽素無佳釀,有海舟貨東陽之名酒者。”這是大直沽酒最早的文獻記載,由這條史料可證元代大直沽已能造酒了,這是天津酒文化的真正源頭。1860年天津開埠之后,海外貿易日趨發達,大直沽出產的高粱酒開始從天津大規模出口。到清末,大直沽有釀酒燒鍋(酒廠)14家,其產量除供應天津需要外,還大量出口。當時主要銷往港澳及東南亞等地區及國家,大直沽也被譽為全國知名的“名酒之鄉”和產酒勝地。有“人馬過直沽,酒聞十里香”的贊譽。 天津市直沽釀酒廠擁有中華老字號、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、新中國成立后天津第一家注冊登記的國營企業等多重身份,見證了天津白酒業的起源和發展,承載了地方酒文化的精髓和創新,可謂是天津白酒業的活化石。此次直沽酒文化體驗館啟動,旨在深入挖掘我市歷史文化資源,推動產業創新,推進產業融合,積極響應我市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戰略,打造津派文化品牌,彰顯河海文化特色,叫響“河海津韻”城市名片。同時,為推動老字號創新發展,為老字號品牌厚植商業基礎,在傳承文化價值的同時,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。
中國最早出現酒文化的時候,受當時技術所限,無論是發酵酒還是壓榨酒,度數徘徊在3°到12°之間,始終無法逾越20°的鴻溝。天津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、研究員、著名天津地方史研究專家羅澍偉介紹,“據史料記載,早在元代大直沽已經能夠造酒了,只是酒的質量還不夠優秀。所以,大直沽作為天津酒業的發祥地,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。天津向有‘七十二沽’之說,其中的大、小直沽不僅是漕糧轉運碼頭,也是各類商品集散地‘萬年壯麗留畿甸,千里清香上御廚’。這兒的‘千里清香’,指的就是宴席中,直沽酒散發出來的誘人酒香。到了19世紀初,直沽酒已經譽滿南北。” 談及為什么當年天津所產的酒,以大直沽為最好?羅澍偉說:“相傳早年的大直沽自然環境極佳,不但有河流湖泊群相環繞,而且田連阡陌,綠樹成蔭,地勢高敞,空氣新鮮,雖值盛夏,氣候亦涼爽宜人。在大直沽‘小氣候’中釀出的白酒,可以長久地保持甜美清香,色、香、味均為他處所不及。以致天津所有燒鍋的師傅,都是大直沽人。到了清末,大直沽所產的各種酒類已遠銷至山東、江蘇、上海、福建、廣東、臺灣以及南洋各處。1930年出版的《天津志略》記載:‘天津燒鍋最盛時,多達72家’。所以,大直沽很快發展成為天津造酒業的中心,被譽為天津的‘酒鄉’。”
“名酒同稱大直沽,香如琥珀白如酥”是清代詩人歌詠大直沽燒鍋的一句著名詩文,直沽釀酒廠是大直沽地區歷經百年滄桑唯一保留下來的釀酒廠。直沽酒文化體驗館設計了老字號主體場景和旅游線路。在這里,大家能了解究竟為什么說“先有大直沽,后有天津衛”;能夠看到清代大直沽著名書法家李學曾書寫的“保衛鄉閭”,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書寫的“直沽風物二千年”等墨寶;看到清代燒鍋制酒圖的場景,不同年代的飲酒場景與直沽釀酒廠文字組合的內容;欣賞關于直沽高粱酒的一些詩文。在直沽高粱酒的DIY體驗空間,體驗自己灌裝高粱酒。同時,更加可以感受到直沽文化深厚的底蘊,以直沽酒文化為線索,完成一次直沽文化的微旅行。 作為直沽酒文化的發祥地和見證了天津酒業發展歷程的中華老字號,天津市直沽釀酒廠一直堅守大直沽,傳承歷史文化,不斷擴大生產規模,調整產品結構,提升產品檔次,提高出口能力,產品“天沽牌”“聚永牌”白酒享譽海內外,年總產量一萬多噸,連續多年獲得“天津市名牌產品”“天津市著名商標”“老百姓喜愛的天津食品”等稱號,2010年被商務部授予“中華老字號”稱號,并先后被認定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、天津市首批工業遺產。
此次直沽酒文化體驗館的推出,是以酒為載體,向游客和消費者傳播天津的地域文化、民俗風情,促進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傳播,帶動區域經濟發展,增加旅游收入,同時拉動周邊相關產業共同發展,擦亮“直沽文化”品牌,為推動河東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,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新亮點。(津云新聞記者 吳宏)